在临床药师规范化培训中,为了提高学员的临床实战能力,我院基于驻科临床药师已开展的闭环式药学服务模式,将床边教学从患者入院延伸至出院,从入院教育与药物重整、医药联合查房和药学查房、医嘱审核、药物信息咨询、不良反应监测、个体化用药指导、药学监护与药历书写、出院用药教育各环节,开展理论教学和技能教学,全面培养学员的理论运用能力、临床思维能力和临床实践能力。学员们对闭环式药学服务模式下的床边教学表示满意,认为是有效提升临床药师临床实战能力的有效教学模式。
队列研究是分析性流行病学一种重要研究类型,其本质上属于观察法。队列研究中,研究者不能根据自己的设想对研究进行处理或干预。通常,应根据研究对象目前或过去某个时期是否暴露于研究的因素或不同的暴露水平将研究对象分为不同组别,如暴露组和非暴露组,高剂量暴露组和低剂量组,再通过采集相关信息并随访观察一段时间后,观察登记不同暴露人群的结局事件发生情况,比较各组结局的发生率,从而评估和检验危险因素与结局的关系。本文从队列研究的基础概念入手,介绍队列研究的分类、样本量估算、队列研究设计的要点及应用等内容,以期为临床医务人员开展队列研究设计提供参考。
目的:探究依折麦布与匹伐他汀联合治疗老年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ASCVD)对患者血脂、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指标的影响。方法:将90例老年ASCVD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给予匹伐他汀钙分散片,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依折麦布片。对比两组血脂水平、血脂代谢水平、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指标、血管内皮细胞内质网应激水平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中膜厚度、斑块横切面最大厚度、斑块横切面最大面积、斑块体积、血清载脂蛋白B、葡萄糖调节蛋白78、活化转录因子6和蛋白激酶B水平低于对照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脂蛋白a、血清载脂蛋白A1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依折麦布联合匹伐他汀治疗老年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患者有利于控制患者血脂,提高血脂代谢水平,降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指标,改善血管内皮细胞内质网应激水平,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目的:观察王氏保赤丸对儿童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80例肠系膜淋巴结炎患儿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选择克林霉素棕榈酸酯颗粒+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治疗,观察组选择王氏保赤丸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复发率及炎症指标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与对照组相当(P>0.05),炎症指标恢复明显优于对照组,而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王氏保赤丸治疗儿童肠系膜淋巴结炎效果显著,能明显降低复发率,改善炎症指标,减少抗生素的使用,值得在基层儿科进一步试用。
目的:探究西黄胶囊辅助治疗乳腺癌术后上肢水肿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我院收治的104例乳腺癌术后上肢水肿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2例。对照组予以弹力绷带加压包扎,观察组联合西黄胶囊治疗。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较对照组高,治疗后肿胀周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欧洲癌症研究与治疗组织生存质量问卷30条目版(EORTC QLQ-C30)中各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西黄胶囊辅助治疗乳腺癌术后上肢水肿患者可减轻肿胀,缓解疼痛,提高生存质量,且安全可靠。
目的:观察注射用丹参多酚酸联合阿司匹林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疗效。方法:将120例TIA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60)和对照组(n=60)。对照组予阿司匹林等西医常规治疗,观察组同时联合注射用丹参多酚酸治疗。连续治疗2周,比较2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纤维蛋白原(Fib)、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同型半胱氨酸(Hcy)、ABCD2评分改善情况,并比较2组治疗总有效率及治疗安全性。结果:治疗后,观察组各项中医症候积分、血清指标和ABCD2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0.0% vs 66.67%)(均P<0.05);2组治疗期间均未出现与药物相关的不良反应。结论:采用注射用丹参多酚酸联合阿司匹林等西药治疗TIA疗效显著,有效缓解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患者临床预后。
目的:探讨平肝潜阳加减联合西药对肝阳上亢型高血压患者神经递质水平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78例肝阳上亢型高血压患者按照治疗方法分为观察组(n=39)和对照组(n=39),对照组给予氨氯地平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平肝潜阳汤加减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血压水平、神经递质水平、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相关递质水平、生活质量评分(SF-36)及中医证候积分。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7.44% vs 92.31%);治疗后,观察组收缩压(SBP)和舒张压(DBP)、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血管加压素(VP)水平、血栓素A2(TXA2)、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和醛固酮(ALD)水平以及中医证候积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SF-36评分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平肝潜阳汤加减联合氨氯地平对高血压降压效果显著,能调节神经递质和RAAS相关递质水平,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目的:探讨益气养胃汤对非幽门螺杆菌相关性疣状胃炎患者症状表现及肠黏膜病变的影响。方法:将92例非幽门螺杆菌相关性疣状胃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46)和对照组(n=46),对照组口服奥美拉唑肠溶胶囊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益气养胃汤治疗。比较两组治疗8周后临床疗效、临床症状积分、不完全型疣状结节数量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3.48% vs 76.09%),治疗后临床症状积分、不完全型疣状结节数量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益气养胃汤对非幽门螺杆菌相关性疣状胃炎具有确切的治疗效果。
目的:探讨血液灌流(hemoperfusion, HP)联合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滤过(continuous venous-venous hemofiltration, CVVH)治疗对感染性休克患者血清乳酸、炎性因子水平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将100例感染性休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50)和对照组(n=50)。对照组采用CVVH治疗,观察组采用CVVH联合HP治疗。比较2组血清乳酸水平、炎性因子水平及预后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血清乳酸水平、炎性因子水平和病死率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感染性休克患者采用CVVH联合HP治疗效果较好,利于降低血清乳酸水平,减轻机体炎性反应,改善患者预后。
目的:探讨呼吸训练联合阶段性康复训练在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中的运用效果。方法:将92例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46)和对照组(n=46)。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加用呼吸训练联合阶段性康复训练,持续3个月。对比两组运动耐力、心功能水平、并发症发生率及生存质量。结果:护理后,观察组6 min步行距离、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水平、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以及中国心血管患者生活质量评定问卷(CQQC)中体力、病情、医疗状况、一般生活、社会心理状况等6项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呼吸训练联合阶段性康复训练用于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中,能改善心功能与运动耐力,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生存质量。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训练在胸腰段脊柱骨折伴脊髓损伤(SCI)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胸腰段脊柱骨折伴SCI患者6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实施早期康复训练,两组均训练12周。比较两组康复指标、步行能力、生活独立性。结果:观察组骨折愈合时间、脊柱功能恢复时间短于对照组;步行功能优于对照组;功能独立性评测量表中运动功能评分、认知功能评分及总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康复训练可加快胸腰段脊柱骨折伴SCI患者骨折愈合与脊柱功能恢复,提高其步行功能,增强生活独立性。
目的:研究接受掌侧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的桡骨远端骨折患者采用早期康复治疗的效果。方法:将接受掌侧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的51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26)和对照组(n=25),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早期康复治疗,对比2组平均住院时间和骨折愈合时间、腕关节活动程度、腕关节功能和生活能力评分。结果:观察组上述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桡骨远端骨折患者接受早期康复治疗可以有效降低骨折愈合与住院时间,更好地改善患者腕关节活动度,提高生活能力。
目的:研究被动踏车运动对重症脑卒中患者心功能和脑血氧水平的影响。方法:将6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重症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30、60、90 min被动踏车运动组,每组20例。患者运动过程中,采用无创血压监测仪、近红外脑功能成像系统同步动态监测其每搏输出量、心输出量和大脑皮层氧合血红蛋白(oxygenated hemoglobin, oxy-Hb)浓度。结果:心功能方面,与运动前相比,30 min组患者运动后的每搏输出量、心输出量均无明显变化;60 min组患者运动后的每搏输出量无明显变化,但心输出量显著增高(P<0.05);90 min组患者运动后的每搏输出量、心输出量均显著增高(P<0.001),且增高幅度最显著(P<0.001)。脑血氧水平方面,与运动前相比,30 min组患者运动后的左侧楔前叶、左侧额中回oxy-Hb浓度显著增高(P<0.001);60、90 min组患者运动后的左侧楔前叶、左侧额中回、左侧中央旁小叶、右侧中央后回、双侧辅助运动区oxy-Hb浓度均显著增高(P<0.001),且90 min组患者的增高幅度最显著(P<0.001)。结论:与30 min被动踏车运动相比,60、90 min被动踏车运动能有效增高重症脑卒中患者的心输出量和oxy-Hb浓度,增强心功能、促进心脏泵血、改善脑血氧水平,且90 min被动踏车运动的疗效更佳。
目的:探讨静脉溶栓24 h内血压变异系数对急性脑梗死出血性转化的预测价值。方法:263例行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出血转化组75例与非出血转化组188例。比较两组溶栓24 h内血压变异系数差异,行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分析24 h血压变异度(BPV)在预测出血转化中的价值。结果:出血转化组患者溶栓24 h BPV水平高于非出血转化组(P<0.05)。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24 h BPV升高的患者发生出血转化的危险性增加(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静脉溶栓后24 h内BPV在预测出血转化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是0.710、0.734、0.806、0.819、0.849,联合预测因子AUC为0.956。结论:静脉溶栓治疗后24 h BPV指标对患者出血转化发生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目的:评价“1+X备药管理模型”对病区备用药损耗的影响,重点观察备用药损耗的变化程度。方法:采用空白对照法,提取2021年7月—2022年6月间病区备用药品相关记录,将2021年7—12月设为“基础期”,2022年1—6月设为“改进期”,对照两个周期备用药品的品种、金额和损耗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改进后,备药品种数减少33.31%,金额减少45.2%,损耗降低53.98%(P<0.05)。结论:应用“1+X备药管理模型”对减少病区备用药数量和损耗及控制备用药金额具有积极作用,有推广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社区获得性鹦鹉热衣原体肺炎继发CRKP血流感染患者抗感染诊疗策略。方法:临床药师参与1例重症社区获得性鹦鹉热衣原体肺炎继发CRKP血流感染患者的治疗。临床药师在初始给药方案选择、后续治疗方案调整、疗效观察和不良反应监测等方面提出建议并进行药学监护。结果:根据患者病情变化,积极调整抗感染治疗方案,患者感染得到了有效控制,且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临床药师参与患者治疗可发挥专业特长,保证药物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目的:考察苯磺酸氨氯地平片体外溶出曲线相似性与体内生物等效性,以评估国产制剂与参比制剂的质量一致性。方法:建立体外溶出测定方法以评价在不同溶出介质中国产制剂与参比制剂的溶出一致性;同时,在60名中国健康成年志愿者中进行临床体内生物等效性评价。结果:在体外不同溶出介质中待评价的两种片剂累计溶出均大于85%;生物等效性中餐前餐后的药峰浓度、药时曲线下面积的几何均值比的90% CI均在92%~104%内。结论:苯磺酸氨氯地平片国产制剂产品质量与参比制剂具有一致性,且粉末直压法工艺简单,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