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屑病是一种在多基因遗传背景下由免疫因素介导的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皮肤病,其病程长,易复发,迁延难愈,不仅给患者带来身体上的不适,还可能与精神疾病共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本文浅析银屑病与精神疾病共病的病因病机。心主神明和血脉,心功能失常是银屑病与精神疾病共病的基础。情志因素如长期焦虑、抑郁等,体质因素如心虚或心火偏旺,外感因素如风邪,饮食因素如过食辛辣,劳倦因素如过度劳累、熬夜等,均可影响心功能。银屑病与精神疾病共病的病机包括心经病变与气血失和、心与脏腑功能失调、心阴阳失调、心经湿热毒邪蕴结。
特应性皮炎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其发病机制复杂,涉及免疫调节异常、皮肤屏障功能障碍和神经免疫相互作用等多个方面。近年来,随着对特应性皮炎研究的深入,分泌型卷曲相关蛋白5(secreted frizzled-related protein 5, SFRP5)和Wnt信号通路在特应性皮炎中的作用逐渐受到关注。本文概要介绍SFRP5和Wnt信号通路在特应性皮炎中的研究进展,探讨特应性皮炎可能的发病机制及潜在的治疗靶点。
皮肤不良反应为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常见的不良事件,而大疱性类天疱疮是少见类型,发病率<1%。本文介绍1例81岁营养不良的晚期胃癌患者,经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联合化疗治疗后,营养状态明显改善,肿瘤达到部分缓解。但治疗过程中出现难治性瘙痒、皮疹及大疱样皮损,经多学科会诊后最终诊断为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所致的大疱性类天疱疮。经多种方案治疗后在抗肿瘤治疗与皮肤不良反应之间达到平衡,皮损得到良好控制,停止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1年后,肿瘤持续处于稳定中。
瘙痒症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表现为仅有皮肤瘙痒而无原发皮损。瘙痒也是许多皮肤病最常见的症状,不仅会导致患者的不适,也可能引发睡眠、情绪和社交等方面的问题,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活动和心理健康,使患者生活质量降低。在临床实践中,由于瘙痒的主观感受性和病因的复杂性使得医生在评估患者瘙痒严重程度时面临挑战。本文从瘙痒程度评估的维度入手,整理了常见的单维和多维瘙痒评估工具,同时介绍了可用于瘙痒患者疗效评估的量表,阐述了其应用方法、优势和局限性,以期为皮肤科临床工作者选择和应用这些评估工具提供参考。
目的: 探讨亚麻醉剂量艾司氯胺酮对120例胸腔镜下肺癌根治术患者术后疲劳(POF)的影响。方法: 将患者随机分成艾司氯胺酮组(E组)和舒芬太尼组(S组),每组60例。主要指标为疲劳程度评估量表(FSS)评分,次要指标为术后48 h内不良事件发生率。测定术前1 d及术后1、3 d时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IL)-6和IL-8浓度。结果: 与S组比较,E组术后1、3、7 d时FSS评分均降低(P<0.05);E组POF发生率低于S组(15.0% vs. 38.3%,P<0.05)。与S组比较,E组术后1或3 d时血清TNF-α、IL-6和IL-8浓度及术后48 h内恶心呕吐发生率均降低(P<0.05)。结论: 亚麻醉剂量艾司氯胺酮可抑制胸腔镜下肺癌根治术患者术后炎性反应,减轻POF。
目的: 探究基于多导睡眠监测(PSG)技术评价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对急性脑梗死(ACI)后睡眠障碍(肝郁化火证)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ACI后睡眠障碍患者9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6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治疗方案,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以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治疗,疗程4周,比较两组疗效。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睡眠效率高于对照组;失眠程度指数、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微觉醒指数评分、觉醒次数低于对照组;睡眠总时间长于对照组;入睡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应用于ACI后睡眠障碍患者中,能够减轻患者失眠程度,改善睡眠质量、睡眠效率及PSG指标,提高疗效。
目的: 探析改良双极房颤射频消融术联合心脏瓣膜置换术对风湿性心脏瓣膜病伴房颤患者的疗效。方法: 将100例风湿性心脏瓣膜病伴房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50)和观察组(n=50),对照组给予心脏瓣膜置换术,观察组加用改良双极房颤射频消融术,比较2组心功能改善情况、心脏结构和并发症。结果: 观察组相较于对照组,总有效率更高,并发症发生率更低,且治疗后心脏结构指标LVESD、LVEDD低于对照组,LVEF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 改良双极房颤射频消融术联合心脏瓣膜置换术对治疗风湿性心脏瓣膜病伴房颤患者疗效显著,可改善患者心脏结构,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
目的: 观察咽腔低频电刺激联合吞咽镜像视觉反馈训练在急性脑卒中后吞咽障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设计,纳入240例患者分为观察组(116例完成)和对照组(115例完成),分别接受联合疗法和单纯视觉反馈训练,疗程4周。对比2组的临床疗效、吞咽造影检查(VFSS)/功能性经口摄食量表(FOIS)/吞咽障碍结局与严重度量表(DOSS)评分、表面肌电图、血清中相关因子(GFAP、EGR1)水平变化、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4.83% vs 86.96%)。治疗后,观察组VFSS/FOIS/DOSS评分及肌电波幅均显著提升,吞咽时程缩短,GFAP、EGR1水平及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降低(均P<0.05)。结论: 咽腔低频电刺激联合吞咽镜像视觉反馈训练更利于改善急性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增强吞咽相关肌群肌力,促进康复。
目的: 探讨肾移植围术期患者使用他克莫司的肾毒性,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通过医院HIS系统收集1例肾移植围术期发生急性肾损伤患者的相关信息,对患者急性肾损伤与他克莫司血药浓度过高的关联性进行评价。结果: 患者术后D3他克莫司C0达40.60 ng/mL,遂停药。D16患者小便量降低至100 mL,肾穿刺示弥漫性肾小管上皮损伤,予谷胱甘肽对症处理后小便恢复正常。患者急性肾损伤与他克莫司血药浓度过高相关性评估为很可能。结论: 他克莫司血药浓度过高引起的急性损伤在早期通过降低其血药浓度和对症处理后基本可逆转。
本文总结1例TP53突变合并多基因异常所致复发/难治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AAⅣ期患者行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桥接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免疫治疗的预见性护理,包括多措施联合预防右上肢肿块处皮肤破溃及压疮的发生;疼痛评估及WHO癌痛三阶梯治疗基本原则做好患者疼痛管理;个体化制订专属的心理护理方案;严格消毒隔离预防移植后低细胞期感染发热,鉴别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反应;制定个体化的CAR-T治疗神经毒性评估方法等。患者干细胞移植后30 d出院,右上肢肿块明显缩小,臂围基本同左上肢,病情稳定。
目的: 探讨以“临床药学会诊实践”为核心的带教模式的建设与实践。方法: 将50名药学实习生按照带教模式分为A组(n=18,接受传统药学带教模式)和B组(n=32,接受以“临床药学会诊实践”为核心的带教模式)。比较2组的每人每月药学服务实践数量、药学服务能力考评和带教满意度评价结果。结果: 在以“临床药学会诊实践”为核心的带教模式下,药学实习生每人每月药学服务实践数量、药学服务能力的优良率均高于传统带教模式,且获得较高的带教满意度。结论: 以“临床药学会诊实践”为核心的带教模式有助于提升药学实习生的药学服务能力。
小干扰RNA(siRNA)是基于RNA干扰(RNAi)技术通过沉默疾病相关基因的表达最终达到治疗效果的一种新型治疗手段,具有治疗效率高、特异性强等特点。自2018年首款siRNA药物上市以来,已成为最受关注的小RNA药物之一,被视为制药领域一次新技术革命。目前siRNA药物的研发正处于快速发展期,吸引众多制药企业纷纷加入赛道。本文简要概述siRNA药物的作用机制、优势及面临的挑战、关键技术突破、在研情况及趋势等,希望为制药企业相关研发人员或项目管理人员提供参考。
目的: 基于CiteSpace软件对我国已发表的包材类论文进行分析,了解我国包材论文的研究状况,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方法: 在中国知网中检索包材相关文献,利用CiteSpace 6.2.4软件分别对样本文献历年发文量、作者、机构和关键词等方面绘制可视化图谱,并进行分析。结果: 检索并处理得到样本文献共1 583篇,历年发文量总体呈现稳定上升趋势;发文作者363名,发文机构338个,机构和核心作者的最高发文量分别达52篇和31篇,相关包材监管单位是发文的核心力量;研究的热点主要针对药包材展开,该领域的研究方向更多趋向于抗氧剂、硫化剂、包装系统、残留量、相容性、完整性、胶塞等方面;相关法规指南出台是研究方向的指引。结论: 本文可为后续研究及其方向等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