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分析基于逻辑树问题解决法的药学干预对某医院内科中药注射剂医嘱合理率的影响。方法: 选择2023年7月—2024年6月在某医院内科住院接受中药注射剂治疗的37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时间段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对照组患者医嘱进行的是常规药学干预,对观察组患者医嘱进行的是再联合实施基于逻辑树问题解决法的药学干预。比较两组患者中药注射剂医嘱合理率、治疗相关不良事件,以及住院时间、相关药品费用。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医嘱合理率(96.44%)显著高于对照组(81.93%),不良事件发生率(2.20%)显著低于对照组(10.31%),且住院总费用、药品费用和中药注射剂费用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但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通过实施基于逻辑树问题解决法的药学干预,可以提高中药注射剂的合理使用率,减少其不良事件发生率,同时降低患者的用药费用。该药学干预模式具有在医疗机构推广应用的价值。
目的: 利用网络药理学及免疫浸润的方法来探讨黄芪甲苷对哮喘的免疫调节作用机制。方法: 通过SuperPred、TCMIP等数据库筛选黄芪甲苷的作用靶点,从DrugBank、GeneCards等数据库获取哮喘的疾病靶点,再通过Cytoscape软件构建药物-疾病-靶点网络图,利用STRING数据库构建蛋白-蛋白相互作用网络,并筛选核心靶点。通过DAVID数据库对药物-疾病共靶点进行GO功能和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然后使用GEO数据库对核心靶点进行免疫浸润分析。体外细胞实验建立卵清蛋白诱导的脾淋巴细胞炎症模型,检测不同黄芪甲苷浓度下的细胞活性和CD4+ T细胞相关细胞因子的分泌情况。结果: 共获得85个药物-疾病共靶点,分析显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雌激素受体1等是黄芪甲苷影响哮喘的核心靶点。免疫浸润分析结果显示,初始CD4+ T细胞与核心靶点具有高度的相关性,不同浓度的黄芪甲苷对卵清蛋白刺激的脾淋巴细胞均无显著的细胞抑制作用,对白介素-4、白介素-5和白介素-13分泌的调控效应亦呈差异化表现。结论: 本研究初步预测了黄芪甲苷干预哮喘的免疫调节作用靶点及其信号通路,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了依据。
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所致血液系统免疫相关不良反应(irAEs)中,噬血细胞综合征(HPS)发生率极低,但病情凶险,早期诊断和治疗极为关键。本文报道 1 例 70 岁晚期胃癌伴肝转移女性患者接受ICI联合治疗后出现HPS的诊疗过程。患者经原发灶手术后参加临床研究,接受 LM-302(CLDN18.2-ADC)联合卡度尼利单抗(PD-1/CTLA-4 双特异性抗体)治疗 4 周期后,评估肿瘤部分缓解,但出现反复高热、三系减少及肝脾肿大。实验室检查提示铁蛋白水平显著升高、纤维蛋白原水平降低、可溶性 IL-2R 水平升高,同时检出细小病毒B19抗体及UNC13D基因可疑致病突变。经多学科会诊诊断为 ICIs 相关 HPS,合并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及血栓性微血管病。予大剂量糖皮质激素联合丙种球蛋白治疗后病情稳定,暂停抗肿瘤治疗 6 月余,肿瘤持续缓解。本病例提示 ICIs 相关 HPS 的诊断需综合分析临床及实验室证据,早期识别、多学科协作和个体化治疗对改善预后至关重要。
腋臭治疗方法众多,但仍缺乏统一规范的术前诊断分级和术后疗效评估标准,给临床诊疗和研究带来极大困难。目前主流评估方法包括等级评估法和评分评估法等,按考量因素又分单维度、两维度和多维度评估方法,主要是通过嗅觉进行气味主观评估,缺乏科学、精准、可检测的客观指标。有学者尝试通过对腋臭发病机制研究寻找客观指标,如检测腋臭相关基因ABCC11、多耐药相关蛋白8(MRP8)、载脂蛋白D(ApoD)、腋窝分泌物等,虽有所进展,但目前仍缺乏临床验证。本文对腋臭各种评估方法予以概述,阐述各自特点、应用条件和局限性,供临床诊疗和研究人员参考。
目的: 分析尼妥珠单抗联合同步放化疗(CCRT)治疗局部晚期鼻咽癌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将120例局部晚期鼻咽癌患者分为对照组(n=30,接受CCRT)和观察组(n=90,CCRT联合尼妥珠单抗)。比较两组3年无进展生存期、总生存期及不良反应。结果: 随访54个月,观察组3年无进展生存率(92.84% vs 71.66%,P=0.039)和3年总生存率(89.41% vs 71.48%,P=0.041)均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CCRT基础上联合尼妥珠单抗可显著提高局部晚期鼻咽癌患者的生存率,且未明显增加不良反应,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目的: 探讨非奈利酮联合排毒保肾丸治疗糖尿病肾病(DKD)处于慢性肾脏病(CKD) 1~3期患者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将90例DKD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5例。对照组给予基础治疗联合非奈利酮,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排毒保肾丸。两组均治疗16周。比较治疗前后血尿素氮(BUN)、血肌酐(Scr)、尿酸(UA)、纤维蛋白原(FBG)、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等生化指标,以及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骨形态发生蛋白7(BMP-7)等炎症与氧化应激相关指标,并评价中医证候积分、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BUN、Scr、UA、FBG、TG、TC、MDA、IL-6、TNF-α、TGF-β1及CTGF水平均更低,SOD和BMP-7水平更高,中医证候积分及总有效率亦优于对照组。两组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P<0.05)。结论: 非奈利酮联合排毒保肾丸治疗DKD具有协同增效作用。
目的: 观察益气解毒化痰复方联合西医常规治疗方案对毒热内盛证脓毒症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73例毒热内盛证脓毒症患者分为观察组(n=37)和对照组(n=36),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治疗,观察组在西医治疗基础上加用益气解毒化痰复方,疗程均为7 d。比较两组治疗前后SOFA评分、APACHEⅡ评分、中医证候积分、炎症指标、脂代谢与氧化应激指标及安全性。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SOFA评分、APACHEⅡ评分及中医证候积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在WBC、CRP、PCT、SAA及IL-6等炎症指标的下降程度上均优于对照组(均P<0.05)。在脂代谢与氧化应激方面,观察组HDL-C水平与Pon-1活性均高于对照组,而MPO活性低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肝肾功能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显著差异。结论: 益气解毒化痰复方联合西医常规治疗能有效改善毒热内盛证脓毒症患者的器官功能、抑制过度炎症反应、调节脂代谢紊乱与氧化应激水平,且安全性良好。
目的: 探讨三黄洗剂联合肤痔清软膏外治湿热下注型肛周湿疹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4例湿热下注型肛周湿疹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33)和对照组(n=31),观察组采用三黄洗剂熏洗湿敷联合肤痔清软膏外涂治疗,对照组采用3%硼酸洗液湿敷联合咪康唑氯倍他索乳膏外涂,疗程均为2周。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皮疹面积、皮损形态、瘙痒程度及渗液情况积分,评估临床疗效,并于治疗结束1个月后随访复发率。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各项积分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84.85% vs 70.97%,P<0.05)。随访1个月,观察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14.29% vs 40.91%,P<0.05)。结论: 三黄洗剂联合肤痔清软膏治疗湿热下注型肛周湿疹疗效显著,能有效改善临床症状,降低复发率。
目的: 探讨针灸辅助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治疗前庭性偏头痛(VM)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86例VM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43)和观察组(n=43)。对照组予盐酸氟桂利嗪胶囊口服,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针灸治疗,穴位取风池、百会、晕听区、神门、内关、四神聪等,疗程1个月。比较两组治疗后的眩晕发作次数、眩晕与头痛持续时间,并采用眩晕残障程度评定表(DHI)、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及前庭症状指数(VSI)评估症状严重程度与前庭功能。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在眩晕发作次数、眩晕及头痛持续时间上均少于对照组,且DHI、VAS及VSI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 针灸辅助盐酸氟桂利嗪胶囊能更有效地减少VM患者眩晕与头痛的发作频率、缩短持续时间,减轻症状严重程度,并改善前庭功能,疗效优于单纯药物治疗。
目的: 探讨热敏灸联合益髓通督针刺法对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疼痛程度及腰椎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100例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口服塞来昔布胶囊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予热敏灸联合益髓通督针刺法,均治疗2周。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疼痛数字评估量表(NRS)、日本骨科学会(JOA)、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腰部肌耐力改善情况,以及临床总有效率和治疗安全性。结果: 观察组VAS、NRS、ODI评分均低于对照组;JOA评分、腰部静态和动态肌耐力、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与口服药物或针刺治疗有关的不良反应。结论: 热敏灸联合益髓通督针刺法治疗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疗效确切,可有效减轻疼痛、增强腰部肌耐力并改善腰椎功能,且安全性较高。
目的: 观察刮痧联合针灸对失眠肝郁证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肝郁型失眠患者9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针灸治疗;观察组在针灸基础上联合刮痧治疗。两组均治疗2个疗程(8周)。治疗前后通过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及智能手环监测睡眠参数评估疗效。结果: 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治疗后,观察组PSQI评分低于对照组;睡眠潜伏期及觉醒时间短于对照组;睡眠时长、睡眠效率及深睡眠比例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刮痧联合针灸可改善肝郁型失眠患者的睡眠质量,延长睡眠时间,缩短入睡潜伏期,增加深睡眠比例,临床疗效优于单纯针灸治疗,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 CD)是一种慢性、透壁性的肠壁炎症性疾病,可导致肠腔狭窄。组织学上,克罗恩病相关肠狭窄由炎症、平滑肌增生和纤维化共同引起。以炎症为主的狭窄需要药物抗炎治疗,以纤维化为主的狭窄则需要内镜下球囊扩张术、狭窄成形术或节段性切除术等介入或外科治疗。因此,区分狭窄肠段的主要成分是确定治疗方案的关键。影像学检查可对肠壁及其邻近结构进行全面评估。本文综述了超声弹性成像、计算机断层扫描小肠造影、磁共振小肠造影、影像组学及深度学习在克罗恩病相关肠狭窄评估中的研究进展。
目的: 了解我院中心排药台药片分劈使用情况,提出建议以促进住院口服药的合理使用。方法: 选取我院2024年9月中心排药台口服药片医嘱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分劈药片占所排药品品种55.88%,分劈比例最高的药品种类为心血管和神经与精神系统药物。分劈比例最高的口服片剂为多巴丝肼片。7种药片的分劈使用超过整粒使用。分劈片剂使用最高的科室为神经内科。结论: 我院住院患者口服药片分劈情况普遍存在,个别药片分劈率较高。建议药品生产企业可提高对临床实际使用剂量的关注,考虑压制刻痕或开发更多的小剂量规格,以提升药片分劈精准度或减少药品分劈,促进安全合理用药。
目的: 为上海生物医药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出对策及建议。方法: 针对上海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总体情况,查阅政策文件、新闻评论、文献报道、企业年报等信息,进行数据汇总分析,总结归纳上海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优势与特点,分析发展存在的问题,重点针对生物医药产业顶层设计、科技创新支持力度、产业链建设、人才队伍建设和国际接轨程度等5个方面提出促进上海生物医药高质量发展的对策。结果: 上海生物医药产业规模持续扩大,创新研发实力不断增强,但仍存在创新药投资不足、产业链部分环节薄弱、人才结构需优化、国际化程度有待提高等问题。结论: 上海生物医药高质量发展需扩大优势,聚焦高端生物制品、创新药和高端医疗器械,加强技术创新与人才培养,推动产业链协同发展,加快布局细胞治疗、基因治疗等前沿赛道,从而成为全球生物医药领域的创新中心。
滚环扩增(RCA)是一种高效恒温核酸扩增技术,近年来广泛应用于DNA纳米材料的构建与肿瘤治疗。本文系统综述了RCA的基本原理、类型及其在DNA自组装纳米结构中的应用,重点分析了RCA产物在肿瘤化疗、基因干预、酶促治疗及光疗等方面的递送机制与治疗策略。结合典型研究实例,探讨了RCA纳米载体在靶向性、稳定性及功能集成方面的优势,同时指出当前面临的递送效率、免疫原性与临床转化挑战,并展望了其在个体化治疗和口服给药等方向的发展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