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液机器人替代人工自动完成静脉用药调配任务,能有效提高调配的精准度,减少调配人员的职业暴露,降低他们的机械性、重复性劳动强度。但国内配液机器人的使用尚处于探索阶段,实际应用时间较短,技术也未完全成熟。本文梳理我国配液机器人应用实践相关文献,归纳、总结我国配液机器人的应用现状及其技术特点,并针对配液机器人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为持续提高我国配液机器人的自动化静脉用药调配能力提供参考。医疗机构可根据各自需求和具体情况选配不同类型的配液机器人。
目的:考察静脉用药调配中心使用配液机器人调配静脉输液的剂量精准度,以保证药物治疗效果。方法:选择临床上常用的抗菌药物注射用头孢曲松钠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仪分析配液机器人调配的成品输液药物浓度相较于人工调配的成品输液药物浓度的合格率。结果:相较于人工调配的成品输液,配液机器人调配的成品输液药物浓度的合格率为95.2%。结论:配液机器人能够替代人工自动完成静脉用药调配任务,并保证配液精准度,而且具有完善职业防护,有效降低调配人员机械性、重复性繁重劳动强度的作用,可在我国静脉用药调配中心大规模推广和应用。
个体化用药是实现精准医疗的基石,而治疗药物监测是个体化用药至关重要的环节。根据临床需求,我院药学部依托治疗药物监测平台,围绕抗菌药物、免疫抑制剂等开展个体化药物治疗的实践与探索,赋能精准医疗的个体化用药发展,强化了药学服务的精细化管理,增强了学科的专业影响力。
新生儿由于器官发育未成熟等原因,药物在其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与在成人体内差异显著,同时药物在不同新生儿个体间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的变异性也较大。传统的药物剂量计算方法不能准确反映新生儿的个体差异,存在治疗失败或出现毒性的风险。此外,临床上对新生儿超说明书用药现象普遍,这也凸显了新生儿用药个体化的迫切需求。模型引导的精准用药(model-informed precision dosing, MIPD)可通过数学模型,结合患者个体的生理数据,优化给药方案,再结合治疗药物监测,实现对患者的个体化治疗。MIPD在新生儿使用抗菌药物、镇痛药物、抗癫痫药物等治疗时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现仍面临临床数据获取困难和数学模型准确性等问题的挑战。
维生素K1是一种脂溶性维生素,对新生儿的凝血机制至关重要,尤其是在肝脏合成凝血因子Ⅱ、Ⅶ、Ⅸ和Ⅹ的过程中。然而,新生儿由于维生素K1内源性合成不足,常面临出血性疾病风险,故临床上一般推荐予以补充维生素K1。但维生素K1的使用并非没有风险,其说明书中提到新生儿使用后可能会发生高胆红素血症、黄疸和溶血性贫血等不良反应。本文分析新生儿使用维生素K1后的不良反应及其发生的可能原因,评估维生素K1的安全性,以期为新生儿临床应用提供安全性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