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屑病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皮肤病,其发病与免疫、遗传和环境因素等有关。大量研究表明,某些促炎性食物,包括过量饮酒、乳制品、高糖食物和麸质食物,会加重银屑病病情。改变饮食习惯可减轻银屑病症状,但目前缺乏关于饮食与银屑病间关系的高质量证据。本研究通过在PubMed、Embase和Web of Science等数据库中广泛搜索并研读关于银屑病和饮食间关系的临床研究文献,发现地中海饮食、无麸质饮食、极低热量饮食,以及富含益生菌和ω-3脂肪酸的饮食能够显著改善银屑病的治疗效果。此外,文献不建议银屑病患者饮酒。尽管饮食调整有望改善银屑病的治疗效果,但仍需进行更严格的临床研究。
目的:评价蛇床子汤外洗治疗血虚风燥型轻中度特应性皮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90例血虚风燥型轻中度特应性皮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观察组患者给予蛇床子汤外洗联合西药治疗,对对照组患者给予温水外洗联合西药治疗,疗程均为4周。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特应性皮炎评分(scoring atopic dermatitis, SCORAD)和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dermatology life quality index, DLQI)两量表评分的变化。结果:2组患者治疗后的SCORAD、DLQI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且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SCORAD、DLQI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的总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分别为87.80%和64.10%,P<0.05)。结论:蛇床子汤外洗可明显改善血虚风燥型轻中度特应性皮炎患者的临床症状和生活质量。
目的:研究毫火针治疗白癜风的效果和免疫学机制。方法:将52例白癜风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患者接受毫火针治疗(1次/周),对照组患者外用0.1%他克莫司软膏治疗(2次/d),均连续治疗12周。治疗前后分别对两组患者皮损处行反射共聚焦显微镜(reflectance confocal microscopy, RCM)检查并抽血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 TNF-α)水平,同时每4周进行1次白癜风面积评分指数(vitiligo area scoring index, VASI)评估,最后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周后,与对照组患者相比,试验组患者的RCM检查结果显著改善,VASI评分和TNF-α水平显著下降(均P<0.05)。结论:毫火针和0.1%他克莫司软膏治疗白癜风均有一定效果,但毫火针的疗效更显著。毫火针治疗还能有效降低患者静脉血中的TNF-α水平,可能因此而减少黑素细胞的凋亡。
本文报告1例38岁男性患者,因”行走不稳伴视物重影半年“就诊于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内科,入院后完善神经电生理、实验室化验、臂丛神经MRI、髓流式细胞检测、唇腺活检、淋巴结切除活检等检查,最终确诊为干燥综合征相关周围神经病合并T细胞大颗粒淋巴细胞白血病,予以甲泼尼龙冲击加环磷酰胺免疫治疗,患者症状及实验室指标改善。该病例的诊疗过程揭示了两种疾病的相关性,也为类似患者的早期诊断与治疗管理提供了参考。
近年来,随着生物医学技术进步和新药研发的迅猛发展,临床诊疗技术更新和进展十分迅速。为更好地推广新技术、新药物和新方法在临床诊疗过程中的应用,国内外各专业学会(协会)不断制定疾病的临床诊疗指南和专家共识,以指导临床医师更合理地应用最新的诊疗技术和药物。但在制定临床诊疗指南和专家共识时,编写团队经常面临的一个问题是如何确定纳入指南或共识的“药物”“技术”“方法”的循证医学证据等级和专家推荐强度。因此,本文从文献检索入手,基于检索到的不同文献类别详细阐释如何开展文献质量评价,并据此给出循证医学证据等级和专家推荐强度参考标准和确定方法,以供大家开展临床诊疗指南和专家共识制定工作时参考。
目的:探讨血管内超声(intravascular ultrasound, IVUS)指导下药物洗脱支架治疗无保护左主干病变的临床疗效及预后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96例无保护左主干病变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治疗的患者,根据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n=66)和观察组(n=30),对照组接受常规造影下药物洗脱支架PCI治疗,观察组采用IVUS指导下药物洗脱支架PCI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指标、住院时间、住院期间及随访期间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在最大支架直径、最大释放压力、术后即刻最小支架直径和最小支架横截面积、平均住院天数,以及住院期间和随访期间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IVUS指导下药物洗脱支架治疗无保护左主干病变可显著改善手术效果,减少住院时间及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近期和远期预后优于常规冠状动脉造影指导。
目的:探讨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的诊断和外科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21年3月间我院收治的2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主胰管型15例,分支胰管型5例,混合型9例。行肿瘤剜除+胰肠吻合14例,区段切除+胰肠吻合5例,保留脾脏的胰体尾切除6例,胰体尾切除3例,胰十二指肠切除1例。其中2例混合型、1例主管型和1例分支型病理确诊恶变。无患者围手术期死亡,术后平均住院时间(14.6±5.3)d。中位随访时间为36个月。复查未癌变患者均未提示肿瘤复发。结论: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是胰腺癌的癌前病变,主管型、混合型首选手术治疗,分支型也应积极早期手术治疗,预后良好。
溶瘤病毒(oncolytic viruses, OVs)是一类具有复制能力的肿瘤杀伤型病毒,在不损害正常细胞前提下,OVs能够选择性地在肿瘤细胞中复制并裂解肿瘤细胞。OVs 能通过释放肿瘤相关抗原、激活肿瘤微环境(tumor microenvironment, TME)中的炎症反应,实现对肿瘤生长、复发及转移的抑制,并增强机体抗肿瘤免疫应答过程。本文通过系统性回顾国内外 OVs 研究进展,重点综述溶瘤病毒与传统放化疗、小分子药物及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等治疗方法的联合应用策略,旨在为其临床应用范围的拓展提供参考依据。
目的:探讨临床药师运用连续血糖监测(CGM)结合药学门诊服务对糖尿病(DM)患者的血糖达标情况及用药依从性的影响作用。方法:选取DM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40例。对照组由临床药师提供药学门诊服务;干预组由临床药师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连续血糖监测。比较两组在接受干预后的血糖达标情况、用药依从性和糖尿病知识情况。结果:干预后,干预组血糖达标率、药物依从性调查问卷得分、密歇根DM知识量表得分高于对照组;参与运动锻炼或饮食控制的患者血糖达标率高于未进行相关管理的患者(P<0.05)。结论:临床药师基于常规的药学门诊服务联合CGM,可以提高糖尿病患者的血糖达标情况、用药依从性及自我管理能力,改善其健康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