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由于器官发育未成熟等原因,药物在其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与在成人体内差异显著,同时药物在不同新生儿个体间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的变异性也较大。传统的药物剂量计算方法不能准确反映新生儿的个体差异,存在治疗失败或出现毒性的风险。此外,临床上对新生儿超说明书用药现象普遍,这也凸显了新生儿用药个体化的迫切需求。模型引导的精准用药(model-informed precision dosing, MIPD)可通过数学模型,结合患者个体的生理数据,优化给药方案,再结合治疗药物监测,实现对患者的个体化治疗。MIPD在新生儿使用抗菌药物、镇痛药物、抗癫痫药物等治疗时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现仍面临临床数据获取困难和数学模型准确性等问题的挑战。
配液机器人替代人工自动完成静脉用药调配任务,能有效提高调配的精准度,减少调配人员的职业暴露,降低他们的机械性、重复性劳动强度。但国内配液机器人的使用尚处于探索阶段,实际应用时间较短,技术也未完全成熟。本文梳理我国配液机器人应用实践相关文献,归纳、总结我国配液机器人的应用现状及其技术特点,并针对配液机器人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为持续提高我国配液机器人的自动化静脉用药调配能力提供参考。医疗机构可根据各自需求和具体情况选配不同类型的配液机器人。
目的:考察静脉用药调配中心使用配液机器人调配静脉输液的剂量精准度,以保证药物治疗效果。方法:选择临床上常用的抗菌药物注射用头孢曲松钠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仪分析配液机器人调配的成品输液药物浓度相较于人工调配的成品输液药物浓度的合格率。结果:相较于人工调配的成品输液,配液机器人调配的成品输液药物浓度的合格率为95.2%。结论:配液机器人能够替代人工自动完成静脉用药调配任务,并保证配液精准度,而且具有完善职业防护,有效降低调配人员机械性、重复性繁重劳动强度的作用,可在我国静脉用药调配中心大规模推广和应用。
近年来,白癜风的发病率逐渐上升,中国约有2 000万人受到影响。白癜风作为一种慢性皮肤病,其特征是皮肤色素脱失形成白斑,对患者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深远影响。为有效评估白癜风的严重程度、疾病进展以及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本文梳理了多种白癜风评估工具,涵盖基于患者自我评估和临床医生评估的量表,并对它们的使用方法和优缺点进行了详细总结。标准化和系统化的评估工具不仅有助于统一诊断标准,指导个体化治疗和监测疗效,还能提升患者管理质量,促进相关科研发展。参考这些评估工具和量表,皮肤科临床工作者可以更好地选择和应用这些评估工具为患者提供更加精准和优质的医疗服务。
目的:探讨米力农对心脏搭桥术后心力衰竭(HF)患者的疗效。方法:将120例心脏搭桥术后HF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60)和观察组(n=60),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加用米力农治疗,2组均治疗7 d。对比2组心功能、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内皮素(ET)-1水平、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心排血量(CO)和VEGF水平高于对照组,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和ET-1水平低于对照组(均P<0.05),且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3.33% vs 78.33%,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米力农可提高心脏搭桥术后HF患者VEGF水平,下调ET-1水平,改善其心功能,疗效确切,且安全性较高。
目的:观察支气管肺泡灌洗(BAL)联合乙酰半胱氨酸溶液局部注入对重症肺炎(SP)的治疗效果。方法:将60例SP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30)和观察组(n=30),对照组采用BAL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乙酰半胱氨酸溶液局部注入治疗。对比2组炎症因子水平、机体体液免疫因子水平、症状改善时间、氧合功能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的炎症因子水平低于对照组,免疫因子水平和氧合功能高于对照组,症状改善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AL结合乙酰半胱氨酸溶液局部注入能够抑制SP患者的炎性反应,提升免疫功能和氧合功能,且安全性较好。
目的:研究参乌益肾方对慢性肾脏病(CKD)2~3期患者肾功能保护和对白介素-4(IL-4)、白介素-10(IL-10)、干扰素-γ(INF-γ)的影响。方法:选择53例CKD 2~3期且中医证型为气阴两虚证的患者给予参乌益肾方治疗,观察他们治疗前后的肾功能、24 h尿蛋白定量(24hUpro)、中医症状积分,INF-γ、IL-4、IL-10、INF-γ/IL-4、INF-γ/IL-10水平等指标的变化。结果:与健康人群相比,CKD 2~3期患者INF-γ水平上升,IL-4、IL-10水平下降,INF-γ/IL-4、INF-γ/IL-10上升(P<0.05)。治疗3月后,治疗组中医症状积分和血尿素(BUN)、肌酐(Scr)、24hUpro、INF-γ、INF-γ/IL-4、INF-γ/IL-10水平较治疗前下降(P<0.05),而IL-4、IL-10水平上升(P<0.05)。结论:参乌益肾方可改善CKD 2~3期患者的肾功能,通过改善INF-γ、IL-4、IL-10、INF-γ/IL-4、INF-γ/IL-10水平而调节Th1、Th2可能是其作用机制。
目的:探讨运脾利湿方联合蒙脱石散治疗小儿急性非细菌感染性腹泻(湿热证)临床效果。方法:将100例急性非细菌感染性腹泻(湿热证)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n=50)和观察组(n=50)。对照组予蒙脱石散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运脾利湿方治疗,均连续治疗3 d。观察2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与体征评分、基本临床指标改善或消失时间、免疫功能指标、肠道菌群水平,并比较2组临床总有效率和治疗安全性。结果:治疗后,观察组大便及有关症状、CD3+、CD4+、CD8+及CD4+/CD8+等免疫功能指标及肠道菌群数量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且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均P<0.05)。2组均未发生与用药相关的不良反应。结论:联合疗法治疗小儿急性非细菌感染性腹泻(湿热证)可有效调节患儿免疫功能和肠道菌群水平、快速缓解临床症状及缩短腹泻病程。
目的:探究四妙排石汤联合快速康复外科(FTS)在输尿管结石(UC)微创治疗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UC患者9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45例。对照组患者于微创治疗围手术期进行常规干预;试验组于微创治疗围手术期介入FTS理念,术后联合四妙排石汤治疗。比较两组碎石成功率、2次碎石率、手术及恢复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并比较两组术后3 d、1周、2周、1个月时的清石率。结果:与对照组比,试验组碎石成功率更高,2次碎石率更低;术后住院时间更短、住院费用更低、术中出血量更少;术后3 d、1周、2周、1个月时的清石率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四妙排石汤联合FTS应用于UC微创治疗中,能够提高碎石成功率、清石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减少住院费用。
目的:观察黄连阿胶汤加减辨治炎症性肠病伴失眠的效果。方法:将60例炎症性肠病伴失眠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黄连阿胶汤加减方口服,连续治疗8周。对比两组的总有效率、改良Mayo评分、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评分、肠道菌群和血清中相关因子水平。结果:观察组的有效率和双歧杆菌、乳杆菌、血清中5-羟色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转化生长因子-β1水平高于对照组;改良Mayo、PSQI评分和大肠杆菌、白介素-21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黄连阿胶汤加减可有效改善炎症性肠病伴失眠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睡眠质量,改善肠道菌群。
目的:探究超声引导胸椎旁神经阻滞(TPVB)联合肋间神经阻滞(INB)对胸腔镜肺小结节手术切除患者麻醉效果。方法:选择全身麻醉下行双孔胸腔镜下肺小结节切除术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单纯全身麻醉与术后静脉自控镇痛(PCIA)麻醉相结合的模式,观察组采用超声引导下TPVB联合INB麻醉。对比两组不同时点下平均动脉压(MAP)及心率(HR)水平、不同时点下安静时及咳嗽时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PCIA泵按压次数及总镇痛药物使用量。结果:T3及T6时点,观察组MAP及HR水平低于对照组;静息时观察组T1~T4时点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咳嗽时观察组T1~T3时点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PCIA按压次数少于对照组,总镇痛药物使用剂量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TPVB联合INB麻醉在胸腔镜肺小结节手术切除患者应用中能够有效稳定生命体征,减少镇痛药物使用剂量,镇痛效果较好。
目的:调查上海市某区公立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人力资源动态调配方案,为促进公立医院人力资源调配发展提出建议。方法:采用线上问卷调查形式了解该区公立医院在公共卫生突发事件中的人力资源调配情况,分析人力资源动态调配的优劣。结果:58.4%的受调查者的岗位/职责/工作任务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期间进行过调整,上级安排调配占68.6%。大部分受调查者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期间工作量增加(85.0%)、劳累度增加(85.0%)、工作压力增大(82.0%)。受调查者认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期间人力资源调配主要依据依次为“专业”“相关经历”“岗位职责”。结论:公共卫生应急中区域公立医院人力资源动态调配方案总体合理高效,应完善公共卫生事件应对工作的考核机制,加强应急人员的日常储备和制度化培训,形成面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人力资源动态调配模式。
目的:探讨微信健康教育对社区骨质疏松(osteoporosis, OP)患者及高危人群疾病知识及健康行为的影响。方法:选择北外滩社区常住居民中的200例OP患者和高危个体为研究对象,根据研究对象所在居委会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每组10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门诊宣教及线下健康教育,干预组在门诊健康教育的基础上,给予微信健康教育。记录两组研究对象干预前后OP知识问卷评分及健康行为的变化。结果:干预后,干预组在危险因素、症状、补钙运动评分及总分、适量日晒、适量运动、规律服用钙片、奶制品及主动行骨密度检查的比例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微信健康教育能提高社区OP患者及OP高危人群对疾病的认知,促进健康行为的形成。
目的:探讨黔南州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开展门诊统筹以来取得的成效以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的对策建议,为相关部门的政策制定提供参考借鉴。方法:在文献收集、整理与分析的基础上,对典型地区的医保部门以及医疗机构的管理人员进行了深度访谈。结果:黔南州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在整合前后的普通门诊统筹政策有一定的变化,但总体上还是取得一定的积极效果;在慢特病(慢性病+特殊病)门诊保障制度中,慢性病主要涵盖了高血压、糖尿病2个病种,特殊疾病包括了恶性肿瘤等37个病种。结论:门诊统筹的开展激发了居民的卫生服务需求,有利于提升基层卫生机构的服务能力;应继续完善门诊统筹的管理制度,提升保障水平;加大门诊统筹政策的宣传力度,提高其知晓度;加强信息系统以及基层卫生机构的服务能力建设。
目的:分析国内外银杏制剂改善认知功能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为研究人员提供参考。方法:基于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库检索2004—2023年关于银杏制剂改善认知功能的英文文献,使用R Studio bibliometrix包及Citespace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及可视化呈现。结果:共纳入808篇文献,发文量最多的国家分别是美国、中国、德国;发文最多的作者是Dekosky ST(35篇);高被引文章共被引1 154次;近年热点关键词是“神经退行性疾病(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s)”和“神经炎症(neuroinflammation)”。结论:银杏制剂改善认知功能的研究正处于快速增长期,改善神经炎症可能是其研究热点之一。
目的:分析在我国注册登记的减重类药物临床试验开展情况。方法:基于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物临床试验登记与信息公示平台及药品查询系统获取的相关信息进行研究。结果:2013—2022年我国减重类药物临床试验共开展了70项,以国内试验为主,占比87.14%;试验分期以生物等效性试验最多,药物分类以化学药物占比最高。此期间我国批准生产减重类药物的企业有10家,涉及4种类型的减重类药品。结论:我国减重类药物临床试验数量逐年增加,其中化学药物不管是占比还是完成率都呈上升趋势,但国际多中心项目占比偏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