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褐斑(melasma)是一种在育龄期女性中高发的皮肤病,由于其造成患者面容较大改变,会对患者精神状况和生活质量产生较大影响。因此,在黄褐斑诊治过程中,监测患者病情变化、及时评估患者生活质量对于调整患者治疗方案,提高患者皮损改善程度和满意度尤为重要。目前,临床上尚缺乏治疗黄褐斑的有效方法和疗效评估,临床试验中也需要统一的客观量表评估疗效。本文参考《中国黄褐斑诊疗专家共识(2021版)》,对常用评估工具的使用方法和优缺点进行梳理,以便临床工作人员更好地选择与使用这些黄褐斑评估工具。
目的:探讨胃苏颗粒联合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对老年功能性消化不良(FD)患者的临床疗效和成本效果。方法:将80例FD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给以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治疗,观察组给以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联合胃苏颗粒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症状缓解时间、胃肠激素[胃动素(MTL)、胃泌素(GAS)],应用成本-效果分析法分析治疗方案的成本效果。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血清MTL、GAS水平和卡氏功能状态评分高于对照组,中医证候积分低于对照组,症状缓解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成本-效果比高于对照组。结论:胃苏颗粒联合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对老年FD患者疗效确切,能改善患者的胃肠激素水平,虽然联合用药的治疗成本高于单一用药,但整体的效价比良好,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目的:基于炎症因子及外周血辅助性T细胞17(Th17)、调节性T细胞(Treg)探讨百令胶囊对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重叠症(ACO)的作用。方法:将60例ACO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30)和观察组(n=30)。对照组给予布地奈德福莫特罗粉吸入剂、噻托溴铵粉雾剂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百令胶囊治疗,2组均治疗6个月。观察2组临床疗效,比较治疗前后2组肺功能、6 min步行试验(6MWT)、生活情况(SGRQ)、炎症因子水平和不良反应率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3.33% vs 73.33%);观察组治疗后FEV1/FVC、FEV1%pred、6MWT距离增加,SGRQ评分降低,炎症因子水平下降,Th17细胞比例减少,Treg细胞比例升高,且均优于对照组(均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百令胶囊治疗ACO效果较好,能改善症状和肺功能,安全性良好。
目的:探讨牛肺表面活性剂联合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对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患儿肺通气和氧合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 NRDS患儿93例,随机分为试验组(n=46)和常规组(n=47)。常规组予CPAP治疗,试验组在此基础上予注射用牛肺表面活性剂治疗,治疗7 d对比两组疗效、肺通气和氧合功能、炎症反应。结果:治疗后,试验组总有效率、达峰时间比、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氧合指数高于常规组;气道阻力、呼吸指数、白介素-6及降钙素原水平低于常规组(P<0.05)。结论:牛肺表面活性剂联合CPAP治疗NRDS疗效确切,可减轻炎症反应,提升患儿氧合功能,改善肺通气。
目的:探究舍曲林联合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治疗青少年抑郁症伴有非自杀性自伤行为(NSSI)的疗效。方法:选取抑郁症伴NSSI青少年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舍曲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tDCS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项(HAMD-17)、抑郁自评量表(SDS)、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评定问卷(ANSAQ)、不良反应。结果:治疗4周后,观察组HAMD-17、SDS评分,ANSAQ行为、功能评分及总分均低于对照组和治疗前(P<0.05)。两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舍曲林联合tDCS可减轻抑郁症伴有NSSI青少年患者的抑郁症状,降低其ANSAQ评分,且未增加不良反应。
目的:观察超声线阵探头定位技术运用于椎管内麻醉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行椎管内麻醉手术患者8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A、B两组,各43例,A组用超声线阵探头定位技术穿刺,B组用传统触摸解剖标志定位穿刺。比较两组皮肤穿刺成功率、操作时间、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A组一次皮肤穿刺成功率、二次皮肤穿刺成功率高于B组,穿刺时间、定位时间短于B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B组(P<0.05)。结论:超声线阵探头定位技术应用于椎管内麻醉操作时间短,可提高穿刺成功率,减少皮肤穿刺次数和不良反应发生。
目的:探析压力控制容量保证(PCV-VG)模式与容量控制(VCV)模式对腹腔镜手术患者的应用价值。方法:将90例腹腔镜手术患者以掷硬币法分为A组(n=45)和B组(n=45),A组行VCV,B组行PCV-VG,比较2组血流动力学、动态肺顺应性、临床指标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2组MAP在T2、T3、T4时点时均低于T1、T5时点(P<0.05);2组T3动态肺顺应性低于T2、T4,B组各时点均高于A组(P<0.05);2组各时间点的心率、拔管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B组术后住院时间短于A组(P<0.05)。结论:PCV-VG和VCV对腹腔镜手术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一致,PCV-VG更有助于改善肺顺应性,促进术后恢复。
目的:分析不同内收策略对青少年上颌切牙正畸中牙槽骨形态变化的影响。方法:将青少年正畸内收上切牙患者100例(100颗牙)依据内收方式分为倾斜内收组和控根内收组,各50例(50颗牙)。统计分析2组上颌切牙内收情况、牙槽骨变化、骨密度变化。结果:倾斜内收组患者的IE-MP、LAI-PP变化值和L2、L3、P3、T3变化量均大于控根内收组,RA-MP变化值和L1、P1、P2、T1、T2变化量均小于控根内收组(P<0.05)。结论:倾斜内收方式下腭侧牙槽嵴区、唇侧根尖区和控根内收方式下腭侧牙根部均为青少年正畸内收上切牙牙槽骨吸收的高风险区。
目的:分析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在治疗期间血清非酶类抗氧化物浓度的动态变化。方法:对133名住院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作为观察组,分别检测不同时间节点非酶类抗氧化物浓度,并对比不同年龄层非酶类抗氧化物的浓度,同时将120名健康居民作为对照进行对比。结果:组间对比,观察组入院时血清总胆红素(TBil)浓度和尿酸(UA)浓度均高于对照组,治疗4周和治疗8周后的TBil和UA浓度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8周后的白蛋白(ALB)浓度低于对照组(P<0.05),入院时和治疗4周后的ALB浓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组内对比,观察组治疗4周和治疗8周后的TBil和UA浓度均低于入院时(P<0.05)。40~50岁患者入院时和治疗4周后的ALB浓度低于18~28岁和29~39岁患者(P<0.05);其余指标在不同年龄段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治疗前,精神分裂症患者处于高度氧化应激状态,经过治疗后,患者整体抗氧化能力低于健康人群,需要坚持治疗;高年龄层的患者,其抗氧化能力更弱,更应坚持规范治疗,改善整体预后。
目的:社区获得性肺炎(CAP)是儿童住院和死亡的主要原因,本研究旨在从CAP中筛选免疫相关的基因。方法:从GEO数据库获取CAP数据,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筛选免疫相关基因,并进一步探究这些基因的功能及其与免疫细胞的关系。结果:CAP疾病组与正常组之间的差异基因主要与抗原加工和递呈、核糖体、细胞凋亡和炎症反应等功能相关。WGCNA和PPI分析共确定了10个免疫相关的关键基因:IL4R、FGR、CCR3、CCR1、ARG1、CEBPB、IL17RA、NFKBIA、PPARG和NCF4。这些基因的表达水平与免疫细胞的浸润水平呈显著的相关性。结论:本研究筛选出了可能在CAP免疫反应中起重要作用的基因。
目的:分析胺碘酮致肝损伤的临床特点和危险因素,探讨预警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23年3月在我院使用胺碘酮的病例,对发生肝损伤的病例进行临床总结,并分析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使用胺碘酮的病例1 775例,其中71例患者使用胺碘酮后发生肝损伤,轻、中和重度肝损伤的比例分别为60.56%、26.76%和7.04%,71.8%的肝损伤发生在用药后1 d内,停药后54.9%的肝损伤在6 d内即可恢复正常,合并使用抗菌药物和合并心血管疾病为使用胺碘酮致肝损伤的危险因素。结论:在使用胺碘酮时,应早期加强肝功能监测,做好高危患者的药学监护,减少药物性肝损伤的发生。
目的:分析超声引导下经皮高位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对患者穿刺成功率的影响。方法:将126例接受高位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63)与观察组(n=63)。对照组主要借助操作者经验,基于患者体表解剖标志进行颈内静脉穿刺;观察组行超声引导下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比对2组穿刺置管操作各指标、穿刺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和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穿刺置管时间长于对照组,置管次数少于对照组,首次穿刺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均P<0.05);2组的总穿刺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超声引导下经皮高位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可简化穿刺流程,缩短穿刺时间,首次穿刺成功率高,具有较好的安全性。
目的:探讨临床药师在老年2型糖尿病肾病伴甲状腺功能减退患者的药物治疗中发挥的作用和意义。方法:临床药师通过参与1例老年2型糖尿病肾病伴甲状腺功能减退患者的用药方案制定,对降糖用药、降压药物、甲减药物、利尿药物等提供个体化的用药指导。结果:临床药师及时发现并解决了药物治疗中的问题,提出了药学监护要点,并对患者进行用药教育。结论:临床药师可充分发挥其在老年慢性病患者药物治疗中的优势,协助临床提高药学服务质量。
目的:以齐墩果酸为先导化合物,设计并合成一系列基于MEK激酶靶点的齐墩果酸衍生物。方法:利用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技术,确定能和关键位点结合的活性基团。以齐墩果酸为起始原料,经过C-28位酯化、C-3位引入酰胺基得到目标产物。结果:合成了4个新型齐墩果酸衍生物Ⅰ1~Ⅰ4,其结构经MS、1H-NMR、13C-NMR确证,体外研究显示它们的抗肿瘤活性显著高于母体齐墩果酸,其中Ⅰ4对HepG2细胞显示出较强的抑制活性(IC50值为19.12 μmol/L)。结论:Ⅰ4有成为新型MEK抑制剂的潜力。